文案详情
导航

纪录片《山河岁月》解说词脚本——第二十一集:先生鲁迅

历史纪录片 843 100
【同期声】鲁迅美术学院,齐鑫,版画家:“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为了纪念先生,我要用先生生前最推崇的新兴木刻为他制作一幅像。我离先生生活的年代比较远,很想通过这次‘刻画’去认识和靠近先生。”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在上海病逝,享年55岁。蔡元培、内山完造、宋庆龄、史沫特莱、沈钧儒、茅盾、胡风等十三人组成的治丧委员会成立,对外发布了鲁迅先生讣告。
【字幕】摄影《窗口的小海婴》,孔另境集藏(1936年);纪录片《鲁迅葬礼》,欧阳予倩、程默等(1936年)
鲁迅的儿子、7岁的周海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并不十分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10月22日,从殡仪馆到万国公墓的路上,成千上万的人们赶来送葬,作家叶圣陶记录下当时的情形:“各界的人不经邀约,不凭通知,各自跑来瞻仰鲁迅先生的遗容,表示钦敬和志愿追随的心情。”宋庆龄、沈钧儒将一面绣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绸旗子覆盖在鲁迅先生的灵柩上。
【字幕】鲁迅(1881-1936)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周姓大家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满鲁迅童年的记忆:“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字幕】版画《离家》,赵延年(1956年)
1902年,21岁的鲁迅考取公费赴日本留学。到日本不久,他就剪掉辫子,特意在这张“断发照”上题写了充满爱国激情的小诗。原本潜心学医的鲁迅在日本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也有感于国民的麻木,决定弃医从文,期望用文字去改造“国民劣根性”。
【字幕】北京,鲁迅故居
放眼彼时的中国,以文化人、开启民智、唤醒民众成为众多知识分子的共同选择。1918年1月,鲁迅成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编委。5月号的《新青年》上发表了他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同期声】中国作家协会,阎晶明,副主席:“他的一系列创作,包括小说包括杂文都是去剖析这个‘国民的劣根性’。但是(他)并不是简单地是为了揭短、揭丑,实际上他是怀着一种深深的、深厚的、要改变现实、要改造国民精神的这样一种欲求和愿望去写的。”
【字幕】鲁迅,陈独秀,李大钊;李大钊(1889-1927),毕磊(1902-1927)
这一时期,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鲁迅,与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有很深的交往。1927年的中国,空气里时常弥漫着血腥和硝烟的味道。4月28日,共产党人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在广州,鲁迅的学生、共产党人毕磊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痛苦之下,鲁迅将满腔的愤懑诉诸笔端:“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9月,他离开仅居住了八个月的广州,来到上海。景云里地处“半租界”,交通便利,有什么风吹草动几步路就能走进租界躲避,一些被当局认为左倾革命的作品也只能在租界出版发行。加之有茅盾、叶圣陶和弟弟周建人做邻居,这样的环境对于鲁迅来说算是一处比较合适的居所了。
【同期声】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上海客观上就是当时一个中西方文化汇聚的、一个中国以至于远东的一个文化中心。所以鲁迅在上海期间跟国际上友人,他的一些思想上的同道都多,很容易地在上海接触聚会,共同活动。”
【字幕】冯雪峰(1903-1976);上海,鲁迅故居
正是在景云里,鲁迅认识了冯雪峰。1928年,25岁的冯雪峰经柔石引荐拜访了当时已是文坛巨匠的鲁迅,而柔石和冯雪峰都是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中共地下党员。鲁迅与冯雪峰都对西方文艺理论,特别是一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感兴趣。他们合作编译了《科学的艺术论》丛书,这些书籍的出版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具有开拓和奠基意义。后来冯雪峰也搬到景云里,两人越走越近,生日聚会、传统佳节,冯雪峰都是鲁迅家里的常客。
【字幕】版画《长夜明灯》,邬继德(1975年)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新兴的左翼文化运动。1929年下半年,按照党的指示,冯雪峰出面邀请鲁迅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鲁迅先生欣然同意,并说左翼二字很好,旗帜可以鲜明一些。
【字幕】版画《我们应当造出大群的新战士》,邵黎阳(2020年)
1930年3月2日下午两点,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这里召开,鲁迅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他强调革命作家一定要接触实际的社会斗争,并对左联工作提出意见。“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战线应该扩大,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
在左翼文化运动中,一大批党和非党的文化工作者冲锋陷阵,勇往直前。鲁迅是他们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他不顾国民党政府的严重迫害,积极参加并指导革命文艺活动。
【同期声】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鲁迅的立场、鲁迅的思想是一贯的,客观上他跟中共的革命理想、跟中共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冯雪峰在中间起了很好的作用,包括他跟鲁迅的这样一种亲密的关系以及他对鲁迅的尊重,使他可以化解一些不必要的误会跟矛盾,这个他也做到了。”
【字幕】版画《鲁迅》,戈沙(1973年);柔石(1902-1931);胡也频(1903-1931);殷夫(1910-1931);冯铿(1907-1931);李伟森(1903-1931)
因为参加左联和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鲁迅很快被国民党以“堕落文人”的罪名通缉,不得不在日本好友内山完造的家里暂避了二十多天。这期间,冯雪峰不顾个人安危,几乎每天都去看望鲁迅。
1931年2月,为了躲避国民党当局的通缉,鲁迅一家在一间小旅馆暂避。从日本人的报纸上,他得知了柔石等五位左联作家被杀害的消息。悲痛到极点的鲁迅吟成了满纸浸着悲愤的诗句:“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鲁迅马上着手与冯雪峰合编刊物《前哨》“战死者专号”并作序。他写道:“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今天和明天之交发生,在诬蔑和压迫之中滋长,终于在最黑暗里,用我们的同志的鲜血写了第一篇文章。”
【字幕】版画《鲁迅与青年》,董旭(1986年)
4月20日这一天,《前哨》终于编辑完成,鲁迅压抑已久悲愤情绪稍得纾解,他特意邀请冯雪峰一家合影留念。
【字幕】鲁迅,许广平,冯雪峰,何爱玉
【同期声】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李怡,院长:“这张照片非常地珍贵,这几乎是鲁迅一生当中带着自己的家人和别的同志也是一家人,这两个家庭唯一一次合影的一个照片。在鲁迅来说是非常特殊的,从来没有过。”
【字幕】陈赓(1903-1961);版画《鲁迅与陈赓》,谭尚忍(1971年);陈赓手绘地图;鲁迅日记手稿
上海十年,鲁迅所接触的共产党人大多由冯雪峰引荐,冯雪峰成为中国共产党和鲁迅先生交往的桥梁,这其中包括红军将领陈赓。1932年深秋,陈赓化名王庸秘密前往上海治伤。他向从事地下工作的同志讲述了苏区斗争的故事,有人把它整理后送给鲁迅看。鲁迅看后非常兴奋,主动邀请陈赓到家里见面。在冯雪峰的陪同下,陈赓来到鲁迅家中,两人就红军作战情况、苏区人民生活等,从下午一直聊到深夜。陈赓还为鲁迅亲自绘制了鄂豫皖根据地形势图。这一天,鲁迅用暗语在日记中写下“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十日,雨,合义昌煤号经理王君来兜售石炭”。也许,在鲁迅眼中,陈赓与红军将士们就是燃烧黑暗社会的火种吧。
【字幕】版画《战友——鲁迅与瞿秋白》,俞启慧(1961年)
1932年初夏的一天,正在上海养病的瞿秋白在冯雪峰陪同下来到鲁迅家。许广平曾经这样回忆两人的第一次相见:“鲁迅对这一位稀客款待之如久别重逢有许多话要说的老朋友,又如毫无隔阂的亲人骨肉一样,真是至亲相见、不须拘礼的样子。”那天,鲁迅和瞿秋白相谈甚欢,直到夜阑人静。
【字幕】油画《落叶云烟——瞿秋白在家乡》,俞云阶(1980年)
位于上海虹口全长1000米的“鲁迅小道”将鲁迅在上海十年的工作生活场景串联起来。这其中,两处相距不过百米的鲁迅故居——拉摩斯公寓和大陆新村,都曾为瞿秋白夫妇逃避追捕提供过庇护。那时的鲁迅既是中国文化革命战线的主将,又处在文化漩涡的中心。敌人攻击他,朋友误解他。瞿秋白把正确评价鲁迅看成一项重大任务,他花了4个晚上写成17000字的《
【同期声】中国鲁迅研究会,王锡荣,副会长:“瞿秋白那篇文章一上来就把鲁迅定位为一个‘吃了狼奶的孩子’,也就是说,封建社会的统治的一个‘贰臣逆子’,当时没有第二个人有这样的深度。他们两个人年龄差了18岁,能有这样的理解,但是他对鲁迅的这种理解、对鲁迅的这种崇敬、对鲁迅的这种定位,当时也是一时无两。所以相知非常深。”
【字幕】素描《鲁迅与瞿秋白》,徐悲鸿(1951年)
1934年瞿秋白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他把这张书桌送给鲁迅以作纪念。行前,瞿秋白到鲁迅家中叙别,鲁迅请瞿秋白在家中留宿,一定要把床铺让给瞿秋白,自己睡在地上。这一夜,人们不知道他们聊了些什么,但我们知道的是,临别时鲁迅赠给瞿秋白的条幅上写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一代文豪鲁迅与一位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的友谊穿越了山河岁月,直到今天依然打动着我们。
【字幕】版画《狱中秋白》,郑作良(1981年);油画《秘密读书室》,陈逸飞(1976年)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枪杀,年仅36岁。噩耗传来,身患重病的鲁迅悲愤不已,他想为瞿秋白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编撰瞿秋白文集。
【同期声】李晓云,瞿秋白外孙女:“他说先把译文给编出来,叫《海上述林》,然后他还做得特别精致。出版社的名字他给命名成诸夏怀霜社,霜就是秋白的,秋白又叫瞿霜;诸夏怀霜全国人民怀念瞿秋白。”
【字幕】版画《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李以泰(1974年)
瞿秋白的遗稿成为鲁迅先生最后编纂的一部书稿。
【字幕】油画《鲁迅与内山完造》,龙纯立(1998年);版画《鲁迅和木刻青年》,黄永玉(1956年);版画《鲁迅与可爱的中国》,杨先让(1976年)
自1932年起,内山书店就成为鲁迅著作代理发行书店,鲁迅先生经常在这里会见慕名而来的青年作家和友人。在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内山书店成了鲁迅等一些进步作家躲避国民党迫害的避难所,甚至成为中共地下组织的秘密联络站。
【字幕】《鲁迅与青年木刻家》摄影,沙飞(1936年)
病逝前11天,鲁迅还拖着病体独自从住所前往相距很远的八仙桥青年会参观全国木刻流动展览,并与木刻青年们会谈。这是鲁迅生前最后的照片。
【字幕】陕西,保安(志丹县);鲁迅艺术文学院
鲁迅先生去世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苏维埃中央政府为追悼和纪念鲁迅从陕北发出三份电报。为了永远纪念鲁迅先生,决定在苏区下半旗致哀,在各地方和红军部队中举行追悼大会,设立鲁迅文学奖金、基金等。两年后,1938年,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高等艺术学校以鲁迅的名字命名,毛泽东亲自为鲁艺书写了校名。
【同期声】中国作家协会,阎晶明,副主席:“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当时中国的社会的这个现状出发。他认为鲁迅所体现出来的这种战斗的精神、韧性的这种战斗的精神,都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发扬的。”
【字幕】梅兰芳
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在北平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获得了一枚特殊的像章,上面镌刻着毛泽东和鲁迅头像。
【字幕】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床边的鲁迅著作
毛泽东在延安得到一套1938年版的《鲁迅全集》,从此,《鲁迅全集》就没有离开过他的身边。毛泽东不止一次说过:“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字幕】上海,鲁迅墓
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鲁迅以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以犀利的笔锋揭露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他以满腔的热情讴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作为伟大的启蒙者和先驱者,鲁迅先生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字幕】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 资讯
  • 最新问题
已经到底啦!
预约配音服务 关闭
预约成功后,我们工作人员会尽快与您联系请保持电话通畅
预约成功
您已预约成功,我们工作人员会尽快与您联系 请保持电话通畅
配音客服微信二维码

关注【客服微信】

抢先听最新案例,新客礼包等你拿!

提交
复制成功 微信号:18996381623 添加微信好友, 详细了解! 打开微信